五載風華,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河北工業大學黨委的堅強引領下,錨定“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服務型黨委”建設坐標,踐行“立德樹人”重大使命,將提升學生的獲得感作為核心發力點,深度融合工業文化研究與校史文化教育的獨特優勢,秉持“政治建院、教學立院、科研興院、人才強院,強碩爭博、特色發展”建設理念,致力于將自身打造為對京津冀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有突出支撐作用的特色馬院。
立足學科優勢,打造“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服務型黨委”工作品牌
學院黨委秉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服務型黨委”的建設定位,創新7個工作機制,總結出“5321”工作法。“5”即“五層五步”系統學習機制;“3”即黨建引領思政全課堂建設機制、青年教師與青年學生協同培養機制、“1+1”政治理論學習和集體備課融合機制;“2”即黨務工作規范化建設機制、黨建成果示范展示機制;“1”即師德師風“養”“正”結合機制。其中,“5”是基礎,“3”是主體,“2”是功能,“1”是保障。四個部分相互支撐、相輔相成,不斷強化“教學—科研—支部”三位一體協同建設的鮮明特征,不斷提升黨建工作在育人工程中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功能。
五年來,學院黨委先后建設天津市高校領航工程樣板黨支部1個、河北省高校黨建工作“雙帶頭人”工作室1個、第二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養創建單位1個、河北省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1個。學院獲評河北省高校思政工作先進集體、天津市五四紅旗團委、河北工業大學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大中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天津市教育工會年度工作亮點展評特等獎等。2024年,學院黨委入選教育部第四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創新工作思路,堅持青年教師與青年學生協同培養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工作理念
學院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工作理念,持續強化黨管人才,創新人才工作機制,通過“揭榜掛帥”聚焦重點任務培養學科方向帶頭人,“以賽帶訓”助力青年教師成長,建立由代表性論著、科研項目、成果轉化及應用等核心要素組成的評價體系,強化競爭和激勵機制,在全院形成眾心向黨、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五年來,在校黨委的指導和關懷下,學院共引進教師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1人破格給予校聘教授。教師100%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學科背景,具有博士學位和45歲以下教師占比均在60%以上。教師中涌現出“全國模范教師”等國家級稱號教師2人;“河北省教學名師”、河北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等省部級稱號教師20余人;1人榮獲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特等獎;2人榮獲天津市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一等獎、連續4屆有教師獲得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一等獎。
學院遵循“蹲苗—育才—拔節—孕穗”的學生成長規律
學院遵循“蹲苗—育才—拔節—孕穗”的學生成長規律,設置政治成長和學業成才兩類培養目標,構建“雙套教資(學業導師和政治導師)、雙培計劃(理論培養和實踐培養)、雙向目標(專業目標和政治目標)”的“雙線四階段”學生培養體系;通過“青年成長論壇”“學生學術沙龍”“小馬有聲”讀書會等主題活動,鼓勵青年教師吸收本科生進入自己的課題組,指導學生進行理論研究和課程實踐。
五年來,學院教師先后獲批并主持完成國家級教研項目1項,教育部項目3項,省級項目15項,校級項目17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含)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4項。出版教研著(譯)作2部,獲得天津市優秀調研成果獎、河北省教學優秀成果獎。學生立項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30余項,獲各級各類科級創新競賽、調研類競賽省級以上獎項20余項,發表各級各類論文40余篇。
賡續工業教育傳統,形成“大思政課”育人合力
學院發揚“興工報國”辦學傳統、“工學并舉”辦學特色和“勤慎公忠”校訓精神,構建“強學理、重實踐、融校史、育工魂”的“1+4+8+N”大思政課培養體系,實現第一、第二、實踐和拓展課堂一體規劃,四個學年、八個學期連貫培養以及“校政企研行”五維教育資源融通。
基于網絡數字平臺,探索“一體聯動、數字孿生、螺旋實踐”的教學模式。“一體聯動”即以“1+6+X”一體聯動的工作機制,統籌規劃思政課實踐教學;“數字孿生”即基于網絡數字平臺,二次開發建設數字孿生平臺,實現實踐教學數字化管理、服務和育人的有機統一;“螺旋上升”即按照學生成長規律,規劃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構建評價體系,強化學生獲得感和教師成就感,破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難題。
貫徹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課程思政建設思路,分別與電氣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開展課程思政結對共建,大多專業教師參與“1+6”課程思政建設項目,服務“雙一流”學科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推動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與專業學院聯合獲批河北省、天津市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3門,獲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3人/個。
五年來,學院建成1門國家級一流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1門天津市一流課程(社會調查與方法),2門課程申報第三批國家級一流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調查方法),建設了校本特色思政課教學案例集,編寫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前沿問題》等教材。65%以上教師獲得過校級及以上課堂教學質量優秀獎勵。與國際教育學院聯合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雙語思政課教學改革,編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雙語七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雙語六講》《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雙語七講》等教輔。
以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主攻方向,做好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面向京津冀重大戰略需求
學院面向京津冀重大戰略需求,形成科學研究特色優勢。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獲批建設,現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5個二級學科方向。學院搭建“5+5”科研平臺(5個省級研究基地、5個校級平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成就與經驗、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高校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當代西方社會思潮批判、中國近現代重要歷史人物研究等領域有較突出的成果顯示度。
五年來,教師共發表高水平論文90余篇,其中A類期刊論文6篇,B類64篇,新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10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6項,河北省、天津市社科基金項目23項,出版學術專著8部,獲省部級科研獎勵4項。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在《光明日報》等重要報媒發表理論文章20余篇。學院先后主辦“馬克思主義理論本土化建設國際研討會”“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與發展高端論壇”等品牌論壇,國內外知名專家來校指導百余次。
以學校“服務河北行動計劃”為指引
以學校“服務河北行動計劃”為指引,學院深度參與雄安新區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制度設計,為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提供思政引領力;利用京津冀高校的思政資源與科研優勢,對雄安新區的歷史文化、社會發展、城市精神等進行系統研究,在《光明日報》《河北日報》、大學學報等媒體、期刊發表相關文章十余篇,獲批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雄安新區哲社研究課題等多項;系統挖掘和梳理雄安新區思政資源,以實地研學和實景體驗的方式,制作“未來之城·拔節生長”系列“大思政課”,圍繞“科技之城”“生態之城”“法治之城”“紅色之城”“人民之城”等專題系列短視頻課程,講好“未來之城”拔節生長的好故事;通過真實場景和數字虛擬場景的交互體驗,以“三條路向”(津-雄現代工業文明、津-唐工業文化、津-冀總書記足跡)為主體,建設了較為穩定的實習實踐基地,打造“沿著總書記的河北足跡”“河北省工業史”等一系列特色教學案例和虛擬仿真課程資源等。
五年來,先后有十余位教師入選天津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師團”,1名教師獲評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1名教師獲評天津市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1名教師獲批河北省統一戰線教學名師稱號。“紅心鑄魂”學生宣講團獲評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學生調研報告兩次獲共青團中央表彰,調研成果獲“挑戰杯”紅色文化專項省級特等獎等。
立足新時代、新階段,馬克思主義學院錨定學校“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大學”的建設目標,凝心聚力、奮發有為,將以新的成績和更加飽滿熱情迎接學校第六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材料來源:馬克思主義學院 審核:姜汪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