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河北工業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圍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遵循“一心兩線三融合”的學生工作理念,即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圍繞思想引領和基礎養成兩條主線,聚焦新時代學生工作體系構建、載體創新以及數字賦能的內部融合和相互融通,著力在落實和創新上下功夫,推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質增效,推進“時代新人鑄魂工程”落地見效。
一、在工作體系上謀篇布局
(一)組織領導體系強化協同聯動
(1)頂層設計科學完善
在頂層設計上,成立思想政治工作委員會,下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小組,牽頭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成立教育教學管理機構黨委,聯動相關部門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兩個組織機構協同配合、高效運行,體現牽頭領總設計。
(2)育人力量協同聯動
在育人力量上,建設了一支涵蓋專職輔導員、“四年制”兼職輔導員、本科生班導師、研究生導師和導學團隊兼職輔導員在內的專兼結合、以專為主的輔導員隊伍,聯動專任教師、管理干部、服務人員各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縱向上,依托“強基計劃”“塑強計劃”“常青計劃”開展分類分層次指導;橫向上,以“育研坊”工作室為依托,圍繞輔導員素質能力、網絡思政、職業規劃等不同維度,成立7個輔導員工作室;聚焦“四力四強”“青藍工程”“五好導學團隊”等品牌活動,不斷提升三支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
(3)制度建設規范健全
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文件4個,對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予以綱領性指導;出臺關于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相關文件6個,對輔導員的選拔與聘任、培養與發展、考核與評價提出了具體實施辦法。
(二)主題教育體系注重貫穿始終
構建涵蓋以新生入學教育、畢業離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感恩誠信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重大紀念日儀式教育等“全周期、全時段”主題教育體系。五年來,舉辦“習近平總書記與大學生在一起”“同升國旗·同唱國歌”“我和我求學的城市”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千余場次,覆蓋超過三十萬人次。
(三)管理服務體系聚焦全面精準
遵循“嚴格落實、規范有序、獎助并重、重在育人”的工作思路,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新模式,曾選派35名家庭經濟困難優秀學生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參加國際技術創新與管理培訓項目。
構建學業困難學生幫扶新機制。啟動“勤學善思”學生學業發展培教計劃,搭建“供需相適”精準學業輔導模式;探索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新體系,創建“石榴籽”少數民族學生工作室,構建思想引領、學業提升、生活幫扶、文化融合“四位一體”的特色育人體系;完善學生心理危機防控體系,面向全校學生開展“每生每年兩測”的心理健康水平測評,實施月危機研判會制度,為每個學院配備“一對一”專職心理教師
二、在工作體系上謀篇布局
(一)育人共同體平臺建設有突破
與思政課程實踐緊密結合,搭建實踐育人協同平臺。將思政微電影大賽、大學生思政公開課大賽納入思政課程實踐,形成了“理論講授、任務發布、結對組團、選題定調、實踐論證、打磨提升、競賽評價”的閉環模式。
與校外實踐資源緊密結合,搭建思政資源共享平臺。深入推進京津冀三地工業大學學生思政工作共同體建設;連續四年開展“石榴花開·同心筑夢”民族文化節及民族團結宣傳月系列活動;探索搭建天津市大中小國防教育共享平臺;與天津市海河教育園區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共建學生思政教育實踐基地,搭建校內外思政教育資源一體化共享平臺。
與學生家庭教育緊密結合,搭建家校育人共同體平臺。自2012年起,連續13年開展暑期“大家訪”工作,構建家校育人共同體;與校外資源密切聯動,每月邀請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到我校北辰校區進行校園隨訪,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等服務。
(二)實踐育人平臺建設有突破
開辦“樂學講堂”,開拓科技視野,涵養科學家精神。舉辦“樂學”講堂科普講座,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圍繞學科前沿技術、科技創新成果以及常見科學誤區,普及科學知識;開設“樂學”講堂·勵志成長講座,邀請學術大師、產業巨擘、體壇精英等社會各界知名人士與學生零距離交流。截至目前,共計舉辦25講95場講座,參與學生近萬人次。
開辦“田野課堂”,培養勞動意識,練就勞動技能。依托“田野課堂”創新勞動實踐教學模式,讓大學生在“責任田”中勞動實踐,涵養吃苦耐勞、埋頭實干的勞動精神。
開辦“美育課堂”,提升審美情趣,傳播優秀文化。開設美育通識選修課,通過制作漆扇、掐絲琺瑯、扎染等非遺手作,帶領學生體驗中華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將美育“第二課堂”深入學生社區,開展“美育體驗街”“化妝小課堂”等美育主題活動。
(三)綜合管理平臺建設有突破
以“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改革為切入點,著力打造隊伍入駐、學生參與、文化浸潤的特色育人園區。出臺《河北工業大學“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工作方案》;搭建“一站式”學生社區黨組織體系,持續推進“包聯”工作機制和輔導員“三走進——引領”專項工作;深化HEBUT Family——河工“家”社區文化內涵建設,自主設計河工“家”族學生社區IP形象、社區LOGO;形成了“勞動·創意”市集、社區音樂節、社區游園會等多項品牌活動;啟動“宿舍安全衛生周督察”“宿舍衛生標兵紅旗月流動”和宿舍“評星定級”工作。
三、在數字建設上多維賦能布局
(一)數字賦能學生教育
利用數字化技術搭建沉浸式愛國主義體驗教育場景,建設思政數字化教學資源項目,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使用“請銷假系統”,跟蹤反饋學習過程,同時,收集和分析學生學習數據,進行精準學業評估,搭建“學業預警”體系,及時發現學生學習困難和優勢,提供針對性支持與指導;使用“基于應激—素質模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大數據平臺”,提供在線心理咨詢與測評,為學生送去個性化成長發展的有效信息。
(二)數字賦能學生管理
依托迎新系統完成新生信息采集、綠色通道申請、入學教育等線上自助報到環節,以及線下報到事項查詢與辦理,不斷優化新生“一站式”報到智能化管理水平;改版升級“學工系統2.0”,圍繞輔導員、社區輔導員、少數民族輔導員、班導師、成長導師、聯絡專員等個性化開發工作管理功能,實現學生信息數字化管理;圍繞“獎、貸、助、補、緩”五位一體聯動建設資助系統,進行網上申請和受理,簡化申請與審批流程,實現了資助工作動態化、智能化與精準化管理。
(三)數字賦能學生服務
圍繞學生成長發展和日常需求,建立線上一網通辦網上辦事大廳,上線校歷查詢、崗位申報等30余項公共服務模塊,實現用一個“終端”,“看”遍所有校園生活;為畢業生提供了“專屬大學生活獨家回憶”大數據報告;啟動“一站式”學生社區智慧服務服務大廳自助服務驛站,開通WeLink“小微助手”智能問答庫,實現24小時基本業務咨詢與辦理。
2019年以來,學工隊伍共取得113項獎項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國家級7項,省部級106項。多人獲得全國高校輔導員工作優秀論文、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等國家級榮譽。500余名學生獲得國家級榮譽,4000余名學生獲評省市級榮譽,88名學生投筆從戎、應征入伍。兩萬余名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生組織中服務同學、完善自我。
文圖/徐妍 李欣沂 審核/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