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光明日報》發表長篇通訊《極光之下,友誼跨越山海》,報道了河北工業大學芬蘭校區的中外師生與當地市民同慶春節的溫情場景。講述了河北工業大學芬蘭校區在極光中消融語言與文化差異,跨越國界的深厚情誼。自2021年河北工業大學芬蘭校區首屆招生后,4年發展,教育合作注重締結心靈紐帶,教育教學成果豐碩,國際影響力和聲譽不斷提升,芬蘭校區從荒原上的構想成長為極光下的教育綠洲,成為了歐洲各國了解中國的窗口。
原文如下:
極光之下,友誼跨越山海
1月25日,芬蘭拉彭蘭塔的雪原上寒風刺骨,但一場春節聯歡會卻讓這座北歐小城充滿歡聲笑語。河北工業大學芬蘭校區的中外師生與當地市民圍坐一堂,包餃子、寫春聯,舞臺上中國黃梅戲與芬蘭民謠交替上演。這一刻,語言與文化差異仿佛消融在極光之下,留下的只有跨越國界的溫情。
自2021年河北工業大學芬蘭校區首屆中國學生和國際生踏上芬蘭這片土地以來,中芬同事之間真誠合作,中國學生與國際生互學相長,同事、師生、同學間在生活中互幫互助,教育教學成果豐碩,近90%的首屆畢業生升入世界知名高校攻讀碩士學位。
“我的同事是圣誕老人”
河北工業大學芬蘭校區,有一位被中國同事稱為“圣誕老人”的加拿大籍同事——邁克爾。作為芬蘭拉彭蘭塔-拉赫蒂工業大學(以下簡稱“LUT大學”)副教授,在與中國同事視頻連線時,他隔著屏幕手把手教中國同事使用芬蘭教學系統,極為耐心細致。而當中國教師初到芬蘭時,他又化身“生活導師”,從調試實驗室設備到講解垃圾分類,事無巨細。
最讓中國同事感動的是,每年圣誕夜邁克爾都會開車接所有中國同事到家中過節。他的妻子親自下廚,為大家烤制姜餅,并精心烹制地道的芬蘭餐,而他則為每個人準備精美的禮物和賀卡。四年如一日,邁克爾無差別地真誠對待每一位中國同事。“他就是我們的圣誕老人。”張尚蓮老師說道。
另一位芬蘭教授阿列克謝與河北工大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史耕山有著自己的“語言之約”。在兩人一次微信視頻通話的畫面中,阿列克謝坐在桑拿房,舉著手電筒查閱中文學習資料。“這里安靜,孩子們還沒醒。”他憨笑著解釋。原來,兩人約定每周日芬蘭時間清晨6點互教語言。阿列克謝在桑拿房苦練中文,史院長則向阿列克謝請教動詞變格等芬蘭語語法。經過三年堅持,他們已能用對方語言發表新年致辭。2024年8月底,河北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何靜飛率領新一批赴芬教師抵達赫爾辛基機場時,阿列克謝親自駕車和兒子到機場,講著熟練的中文迎接大家,和中國師生們印象中“高冷”的芬蘭人大相徑庭,讓眾人驚呼:“他真是芬蘭人?”
“在我抵達赫爾辛基機場之前,我從沒想過我會與芬蘭產生如此緊密的交集。但是我卻在這里交到了最好的朋友。”河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鴻雁在LUT大學院長代表團歡迎會上如此感慨。
芬蘭校區運行以來,中芬同事間的友誼如催化劑,不斷推動各項工作向好發展。截至目前,雙方已互派教學代表團8次,舉辦各類文化交流活動20多次,聯合舉辦各類教學研討會30多次。芬蘭教授們更是為學生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僅為學生撰寫的碩士學位推薦信就達500多封。
中國茶與芬蘭熱紅酒中的師生情
芬蘭校區成立5年來,中芬教學方式的不同,讓中芬師生在相互碰撞與融合中有了更新穎的體驗,也讓他們有了更加堅固的感情。校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2級學生馮帆對自己富有激情與智慧的芬蘭導師——艾米利亞教授印象極為深刻:“在寒冷北國的日子里,我并不孤單,反而收獲了滿滿的熱情與溫暖。”
馮帆回憶道,艾米利亞的課堂更像是一場平等且開放的對話。每當自己在研究或作業中遇到難題時,艾米利亞都會先耐心傾聽,再結合自身見解提出啟發性的建議。有一次,馮帆對論文選題束手無策,艾米利亞不僅鼓勵她大膽嘗試,還在課余時間與她探討各種可能的方向,讓她體驗到“共同探索”的樂趣。馮帆逐漸意識到,芬蘭教育注重的并非一味地傳授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對學生而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是自己的知心朋友。
2024年初雪降臨時的一次課堂上,芬蘭學生們特意為來自中國的樊春麗老師準備了一瓶芬蘭傳統熱紅酒。那濃濃的酒香不僅驅散了冬日的寒冷,更溫暖了樊老師的心。課程結束時,學生還將他們親手制作的傳統姜餅餅干送給樊老師,卡片上用工整的漢字寫著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和節日祝福,這些細節讓樊老師在芬的教學生活充滿了溫馨和成就感。師生間的情誼是雙向的,樊老師也會在早晨八點的課程開始前,為芬蘭學生們準備一壺中國茶,讓他們在品味茶香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樊老師還會在每次小測試后送給學生們中國特色小禮物,如剪紙、書簽等。師生間的情感日益加深,文化也在無形中交融。
師生情深,教學相長,迎來更多相聚。芬蘭校區871名在校生中,中國學生有469人,國際生有402人。2023級錄取國際生155人,首次超過中國學生錄取人數(每年120人),2024級錄取國際生171人,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還有越來越多具有深厚行業背景或高超專業水平的中外籍專家學者不斷加盟芬蘭校區。
歐洲各國了解中國的窗口
中芬兩國年輕人間的深入交流為彼此提供了了解對方的機會,也為歐洲各國了解中國提供了窗口。芬蘭校區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學生岳洋有位芬蘭好友——帕特里克,兩人因龍舟課結緣。帕特里克在天津交流時,岳洋帶他嘗遍狗不理包子、煎餅果子、十八街麻花等天津美食;而當岳洋初到芬蘭時,帕特里克冒雪開車,在零下20攝氏度的寒夜里,一趟趟幫自己的中國朋友搬家。看著帕特里克忙前忙后的樣子,岳洋心里充滿感激。在帕特里克的畢業典禮上,岳洋向他致以自己最真誠的祝賀,為他感到由衷的高興。
這樣的故事,在河北工業大學芬蘭校區的發展過程中俯拾皆是。德國SEW公司總經理帕西被河北工大芬蘭校區師生的熱情感染,回國后主動為校區學生進行企業考察提供便利。2024年深秋,50多名師生參觀SEW工廠時,帕西親自率隊迎接。“大家好!熱烈歡迎!”他用剛剛學會的中文歡迎大家。公司各位高管為同學們講解公司產品制造流程。“我們要讓中國朋友賓至如歸。”帕西說道。
4年間,芬蘭校區從荒原上的構想成長為極光下的教育綠洲。這里的故事沒有宏大敘事,只有冬日里的一杯熱茶、實驗室里的討論交流。正如河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韓旭所說:“教育合作的真諦,不在簽署多少協議,而在締結多少心靈紐帶。”
材料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董山峰 王藝釗